2025.05.03
2025.04.14
相關報導:https://ocacnews.net/article/329705
照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0590556640213
國内主流報紙的扯鈴相關報導初探
作者:蔡光庭
坎培拉大學傳播博士,曾獲澳洲扯鈴全國賽冠軍,目前任職於澳洲聯邦政府健保署。
期刊論文:〈國内主流報紙的扯鈴相關報導初探〉,《戲曲學報》第25期(2021年12月),第159~185頁,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出版。
摘要:
世界三大雜技大賽之一的「法國明日節」,在國際間向來為專業雜技表演者心中的最高榮譽殿堂。隨著臺灣扯鈴選手林韋良於2008年以及趙志翰於2017年分別拿下「法國明日節」金獎的冠軍頭銜開始,扯鈴這項民俗體育運動又再度成了國内媒體關注的焦點。本研究以質化的新聞框架分析(news framing analysis)為研究方法,針對國内四家主流報紙的扯鈴相關報導進行初探性研究(pilot study),目的不在於建立普遍性或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結論,而在於嘗試架構出扯鈴在新聞文本進階研究上的初步方向。
以「主題結構」進行四家報紙的扯鈴相關報導分析之後,基本上呈現了以下五種新聞框架,分別是:「神乎其技」、「官方忽視」、「經費不足」、「勤訓苦練」、和「人情趣味」框架。研究結果發現,「神乎其技」的報導框架在四家報紙裏出現的次數與頻率最高,堪稱扯鈴相關新聞裏的首要框架。「官方忽視」框架則出現在中國時報與蘋果日報對於扯鈴與政治議題的報導裏。「經費不足」框架在三家報紙皆有發現,但獨缺蘋果日報,或因其對於缺乏政治爭議性與非影劇相關議題興趣較低所致。「勤訓苦練」與「人情趣味」框架除了自由時報外,於本研究的其他報紙上皆有出現,是出現頻率僅次於「神乎其技」框架的另兩項主要新聞框架。
關鍵字:扯鈴、民俗體育、新聞框架、框架分析
完整論文可至附件下載PDF檔
蘭嶼風情
2020是新冠肺炎影響全世界的一年,各國都封城關閉國境,只能在自己國度內旅行,讓我興起了去蘭嶼的念頭,踏上了這達悟族的生息之地。
蘭嶼是目前中華民國控制下的第四大島,但是一般國人對她瞭解不深,去過的人也不多,如果說花東是台灣的後花園,那蘭嶼可算是台灣最後的香格里拉吧!
蘭嶼最早的名稱為達悟語「Ponso no Tao」,意思是「人之島」。漢人最早以台語音譯紅頭嶼,民國36年因島上盛產蝴蝶蘭而改名為蘭嶼。蘭嶼達悟族從菲律賓巴丹島移民過來據說也有800年歷史,時間上不亞於漢人先民移民澎湖,他們分為紅頭、漁人、椰油、朗島、東清、野銀等六個部落,以前部落間也會為了土地資源等彼此征戰,時至今日蘭嶼與巴丹島間語言、飲食、喪禮風俗等均類似。蘭嶼近代歴史則跟隨著台灣的命運腳步,歴經清朝、日據到國府至今,日本殖民期間,政策上禁止一般人來蘭嶼開發,並設研究區,瞭解達悟文化演進,所以蘭嶼在日據時期民風文化保存完整,但生活水平相較台灣落後,國民政府則是蘭嶼現代化推手,開發環島公路,興建電廠、國民公寓,鼓勵達悟原住民離開傳統地下屋等,這也是今日整個蘭嶼僅餘野銀部落尚存少許達悟傳統地下屋,現在島民的生活水平幾與台灣無異。政策不同造成的結果就不同,各有優缺點,見仁見智。(.....詳如附檔)
作者:田理事 長生 110.1.17第七屆第二次大會手冊刊出
「陪伴孩子•從他的角度看世界」
「陪伴、傾聽、溝通」從小到大一直從各種親子講座上面看到,但身為一個從國小就被以高關懷或HD(過動症)貼上標籤,在同儕中覺得自己活像個異類的我,開始恐懼與同儕相處,直到國中以後,沒自信的我在選填課中社團的志願單亂填一通,沒想到這個亂填救了我。
「孩子,我就是教練,跟我走吧」,社團的第一天渾渾噩噩的我連上課的地方不知道在哪裡,隨意的找了一個人問問,碰巧這句話就從我的扯鈴教練楊政宗教練口中脫出,當下第一個想法本來是覺得要被罵的臭頭,但是祥和的聲音讓我沒那麼害怕;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已經國中二年級了,楊教練很照顧我,我記得我當初直言不諱地說:「教練,動作我回家練,我想學如何帶隊?」教練也是心臟很大顆,開始了這門課的學習旅程。現在回想起,教練很有耐心,已經下課了卻還是一直解答我的疑惑,教我額外的課程內容,只單純的因為,我喜歡扯鈴,扯鈴讓我找到自信。從那刻起,我下定決心,要當老師,一個願意陪伴、傾聽以及溝通的好老師。(.....詳如附檔)
作者:會員 張宏仁 111.1.16第八屆第一次大會手冊刊出
柬埔寨跨年之旅
追溯高棉民族優異天賦,走訪吳哥王朝首都─吳哥,一探究竟!
暹(今泰國)崛起,吳哥衰微,土地被瓜分,首都被迫遷金邊,
雖然窮困卻土地肥沃產業豐饒,氣候穩定地形平緩,
2015人口平均年齡才27歲,30歲以下工作人口高七成,由貿易興起的古國值得一走。
從滿目瘡痍的廢墟重建文明的柬埔寨,就是要看廟,為何遺跡都是廟呢?
從歷史來看,前吳哥時期大部分已經佚失,有來自中國的史書記載,寺廟碑銘刻畫,
約西元前三千年就有人類生活的遺跡。
這段歷史經歷在奢闍耶跋摩二世恢復吳哥王朝,建立「神王崇拜」的政治體系。
「神王崇拜」的政治體系就是宗教和政治結合,為確保君王絕對權威。
這套制度闍耶跋摩二世引自印度,請來印度的婆羅門主持儀式,
昭告天下,宣稱自己就是濕婆神化身,確立『神王』的崇高地位。
建國基地在庫倫山,每任國王都會建自己的國廟,民生水利系統興水庫和湖,
隨著王朝爭奪也遷移,致使遺跡遍布,來柬埔寨就是要看廟,
庫倫山遺跡在赤柬時期埋了大量地雷,可惜啦!(.....詳如附檔)
作者:常務監事 陳素粉 109.1.12第七屆第一次大會手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