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113/6/29(六)扯鈴級位檢定(自辦)場次:DAK-113014-榮總眷舍

2024.04.30

高雄市扯鈴協會級位檢定(自辦)~~ 場次:DAK-113014 日期:113/6/29(週六) 時間:08:00~10:00 檢定地點:榮總
113/5/24(六)扯鈴級位檢定(自辦)場次:DAK-113013-高雄都會公園

2024.04.30

高雄市扯鈴協會級位檢定(自辦)~~ 場次:DAK-113013 日期:113/5/25(六)  時間:08:30~10:30 檢定地點:高
113/6/1(六)扯鈴級位檢定(自辦)場次:DAK-113012-高雄市阿蓮國小

2024.04.30

高雄市扯鈴協會級位檢定(自辦)~~ 場次:DAK-113012 日期:113/6/1(六)  時間:09:30~11:30 檢定地點:高
113/5/29(三)扯鈴級位檢定(自辦)場次:DAK-113011-高雄市福山國小

2024.04.30

高雄市扯鈴協會級位檢定(自辦)~~ 場次:DAK-113011 日期:113/5/29(週三) 時間:16:00~18:00 檢定地點:福山
113/6/4(二)扯鈴級位檢定(自辦)場次:DAK-113010-高雄市內惟國小

2024.04.08

高雄市扯鈴協會級位檢定(自辦)~~ 場次:DAK-113010 日期:113/6/4(二)  時間:16:00~18:00 檢定地點:高

台灣扯鈴國際化發展的挑戰- 蔡光庭

作者介紹:

蔡光庭是高雄市扯鈴協會會員,澳洲坎培拉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明道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熱愛扯鈴運動,曾於1998年受邀於第十四屆夏威夷國際雜技節慶中表演及教學。本文發表於「2005年國際華人民俗體育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内文:
在我國傳統民俗雜技裡,「耍、變、練」向來為三大主流表演項目,而它們指的分別是耍罈子、變戲法以及練扯鈴。因此,扯鈴在傳統雜技中可說「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代表性由此可見一斑。本文欲就澳洲、中國、台灣三地的扯鈴發展狀況做一分析、比較,並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情,討論我國扯鈴邁向國際化發展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末來可行的方向。

一、澳洲:在扯鈴動作、技術的發展上大抵是跟著英國走的,這由當地雜技用品專賣店的扯鈴教學書籍、錄影帶幾乎全來自英國可得知。值得注意的是:澳洲、美洲、歐洲用的都是橡皮扯鈴,它是由一根金屬短軸串連左右兩個橡皮製的半圓而構成,重量比同體積的中式塑鋼扯鈴平均約重三十到五十公克左右,因此重心較穩,對初學者而言較易上手,易獲得成就感,同時非常利於「一線雙鈴」(即一條線上同時有兩個扯鈴在做圓周繞轉)在進階動作上的發揮和創新。

不過,事有一體兩面。西式扯鈴重量上的優勢在做「離線動作」(即一手放掉棍子,使線和鈴在空中完全分開,再藉由棍子本身重量所產生的離心力將線套回鈴軸上)時卻成了最大的致命傷。中式塑鋼扯鈴在雙鈴動作的發揮上因重量較輕而受限,但這項劣勢卻在難度更高的離線動作上因其輕巧靈活而十足地佔盡優勢、扳回面子。困難度高同時意味著掉鈴的失誤率也高,如何精確地拿捏鈴和線在空中分開、結合時那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差,的確得靠平日紮實的訓練才辦得到。離線動作是目前扯鈴技術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國際比賽場上除台灣外,無其他國家能做出的加分動作。東西方扯鈴在構造上的差異和特色,也使得動作的發揮上產生不同的優勢和劣勢,進而發展出不同的專長動作和表演風格。

在澳洲唯一定期舉辦的雜技盛會只有每年一次的「塔斯馬尼亞馬戲節慶」,此外並無定期性的國際雜技比賽。倒是在雪梨歌劇院、圓環碼頭一帶,每到週末假日就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街頭表演者在此演出,而該地區也成了雜技交流的大本營,其中扯鈴表演者多半以來自英、法為多。澳洲在扯鈴的基本功上面沒中國和台灣來得紮實、俐落,但在想像力、創意方面卻很豐富。有不少在台灣被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動作程序,在澳洲有時卻會被只碰扯鈴不過兩星期的人突發奇想地質疑:如果把動作的先後順序倒過來做會如何?這種「反向思考」甚至「多面向思考」的能力是不容小看的。

二、中國:中共文化部於1950年成立了第一個國有雜技團-中華雜技團(即現今中國雜技團的前身),而1981年第一份專門介紹中國雜技的期刊「雜技與魔術」創刊。這兩件事不僅在中國雜技發史上具有指標性意義,同時也帶動了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在雜技的歷史、理論、美學等面向上,做較深入而有系統的研究,這也將民俗雜技的地位提升到了另一層次。

此外,在中國定期舉行的國際性雜技賽有二,分別是吳橋以及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而全國性比賽則有四年一次的全國雜技賽以及全國青少年雜技賽(前身為新苗杯雜技賽)。中國扯鈴歷年來在國際比賽中,從1956年波蘭華沙的第一屆國際雜技大會演中,由王葵英等人所榮獲的銀質獎,一直到最近2005年中國雜技團以《花旦-空竹》獲得法國第二十六屆雜技節明日組(成人組)金獎的這近五十年期間,前後共獲獎十四次。而台灣扯鈴在海外參賽的獲獎記錄,似乎只有1997年澳洲雪梨的扯鈴全國賽首獎, 2004年第六屆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中由卓家宏拿下的銅質獎,以及2005年由林韋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世界雜技聯盟大賽中拿下的扯鈴競賽金牌(註:本文統計資料至2005年爲止)。

不過,中國的扯鈴發展是呈兩極化的。換句話說,雜技團裡的扯鈴成員技術的確頂尖,她們在轉身、翻滾、拋接時的完美時間差以及精確度,的確都令人嘆為觀止。「台上五分鐘,台下十年功」用來形容大陸隊的技術,似乎不算溢美之辭。不過,大多數的一般民眾卻是連扯鈴都沒摸過,這跟扯鈴在台灣的校園、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普及性相較,有著天壤之別。筆者多位來自中國的朋友均表示,現今在中國即使逢年過節也難得見到有人把玩「空竹」(扯鈴別名,在中國仍沿用此名)。由此可知,扯鈴在中國的發展是走菁英取向的,而非朝普及化方向發展的。似乎一直要到了北京申辦奧運成功之後,「空竹」才又重新被重視,被視爲是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的預備表演節目之一。據北京娛樂信報2005年8月28日的一則報導指出,大陸的空竹在2005年正式申報為北京市級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台灣:官方在民俗體育上的推廣始自1975年,先由教育廳試辦跳繩、踢毽、放風箏三個項目。之後,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於1983年成立,才正式將扯鈴列入全國性比賽項目。國內扯鈴的推廣主要是紮根在中、小學的校園裡,其普及性和成果是國人有目共睹的。筆者在此只以精益求精的心情,提出國內目前在扯鈴教學和推廣上已碰到幾個難題,以及可行的因應之道和末來發展方向。

主要難題有三:
(一)速食文化的衝擊:扯鈴屬於障礙性運動,在達到某一程度後必須有人從旁指導,個人較難由純粹觀摩錄影帶而進入高階動作。對初學者而言,扯鈴無法令人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獲得成就感。在一切講求速成、迅速獲得滿足的時代,無可否認地,電腦網路、遊戲對e世代的吸引力是比必須按部就班學習的扯鈴來得大些。如何在扯鈴的教學上寓教於樂,使其趣味化、遊戲化但又不失訓練水平,這兩者間的平衡點有時的確不易拿捏。

(二)閉門造車的偏執:筆者十數年前於高中時代曾欲求教於高雄市某國中扯鈴隊,但遭該隊指導老師及隊長拒絕,其原因在於國內每年都有民俗體育訪問團的出國選拔賽,因此扯鈴技術不外傳。事實上以今日如此尖端的高科技錄放影設備,在飛梭(慢動作可重覆放映)、定格的解析下,過去較為複雜的高難度動作,如今都一一以分解動作呈現在畫面上,幾乎毫無祕密可言了。以技術交流取代閉門造車,對於扯鈴技術上的創新應有很大的幫助。

(三)獎勵辦法的缺失:具有民俗體育專長的學生在聯考加分辦法上,大抵是跟著一般體育專長考生加分辦法走的,因此在加分資格的認定上,只有全國國中、高中組(之下再分男女兩組)個人單項比賽冠軍,才享有聯考時總分加百分之十的獎勵。以往官方有參與的全國性民俗體育競賽只有中正杯民俗體育競賽(分個人、雙人、團體賽),而教育部的各縣市民俗體育團隊出國選拔是區域性而非全國性比賽,因此成績不具加分資格。現今全運會(全民運動大會) 的民俗體育競賽在年齡上已不分組,即國小、 國中、高中、社會組全部合併,一起比賽。這項改變使得原本就在耗時、秏神、秏體力訓練下的民俗體育專長考生,在聯考、升學上必須比一般考生更加辛苦。

在未來發展和邁向國際化方面,有三個方向可以努力:

(一)完善制度的建立:擬定可行的民俗體育甄試入學方案,以避免國中、國小扯鈴隊因舊有隊員畢業,而形成每隔兩、三年又得從頭教起的無奈。如此,一些高級動作才可能有延續性的指導和發展。此外,全運會的民俗體育競賽項目應採分組制,這樣對於具有此類專長的考生而言,應會有積極的獎勵意義。再者,可建立一套類似跆拳、劍道般的民俗體育組織章程和升級檢定制度,並選派選手參加國際性比賽,同時試辦國際性的觀摩、邀請賽。

(二)種子師資的培養:台灣扯鈴在邁向國際舞台時,首先無可避免地會遇到語言上的障礙。不少民俗體育訪問團在海外演出時所發的節目單上,提及扯鈴(diabolo)時仍出現過pulling bell 的錯誤譯名,也曾出現把扯鈴用的線(string)、跳繩用的繩(rope)及縫衣服用的線(thread)三者混用的情形。「會外文的不懂扯鈴,會扯鈴的不懂外文」是目前有待努力的地方。未來可將民俗體育的教學、研究納入大學體育系的選修課程中,並在大專院校內推動民俗體育社團的成立,以培養兼具技術、外語能力的種子師資。

(三)群策群力的研究:未來或許能有更多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人,為扯鈴做整合性、有系統的資料整理和研究。譬如以大學為例,其中國術系、舞蹈系和音樂系可研究扯鈴在武術、舞蹈動作與配樂上的搭配;商學系則研究如何降低扯鈴的生產、行銷成本,以及國內外扯鈴消費族群的人口特質;大傳系、廣告系則研究如何製作可充分發揮扯鈴特質的電子、平面媒體廣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灣扯鈴應能在既有的基礎和優勢上精益求精,同時吸取澳洲扯鈴豐富的想像、創造力和流暢、多樣的雙鈴動作,並學習中國在雜技研究上的投入和精確紮實的扯鈴基本功。如此一來,就必定能在扯鈴的國際交流、發展史上,寫下屬於我們台灣的一頁。

扯鈴運動播種者—田漢

在國境之南的高雄有一位身材削瘦手腳卻靈活老先生常在假日出現在文化中心耍玩扯鈴,引起無數市民驚豔民俗體育—「扯鈴」的奧妙有趣,更激發廣大學童學習扯鈴的興趣,使這項民俗運動在南台發光發熱傳承不墜。他就是扯鈴薪傳大使—田漢先生。
    田漢是我的父親,他的前半生,就是大部份榮民伯伯的故事,離鄉背井,半身戎馬,顧家節儉。民國七十年己退伍,年屆六十的父親在偶然的機緣下重拾兒時童玩—扯鈴,好像久逢知己,一頭栽進扯鈴技藝,不分日夜他勤練揣摩各種花招,手生繭、衣溼透仍不停歇,終於練成一身扯鈴絕技。從此他開始行走江湖,南征北討,活動範圍從高雄市,到高雄縣,再擴展至台南縣、市,屏東縣市,更遠…地區,我們家人都被他的衝勁嚇到,父親找到他生命的第二個春天—扯鈴。
    在七0年代,扯鈴對國人來說是個陌生運動,父親像蜜蜂傳播花粉般孜孜不倦在各國中小學示範各種花招推廣扯鈴,學校師生都驚嘆二根棍子一條繩子,加上一個鈴的神奇魔術,父親出神入化技藝造成校園轟動,吸引無數學校開始扯鈴教學,父親自己也陶醉其中,成就感激發他追求扯鈴技術精益求精的企圖心。
    父親不但跑學校教售扯鈴,他也出現在工地秀,文化中心、風景區、及各種節慶年節活動等地表演扯鈴絕活,這其中他獲得無數民眾孩子的掌聲也使扯鈴運動知名度不斷蔓延擴展,同時也無意中成為媒體採訪的對象,讓他變成高雄地方傳奇人物,很多高雄市民都知道有這位愛玩扯鈴的老先生。更重要的節儉一生的父親可以十年不買新衣,卻在那個年代他就會捐贈扯鈴給山地弱勢學童,讓他們也能有機會和都市孩子一樣接觸扯鈴運動,這樣的胸懷使我非常感動。也許推動扯鈴運動的人很多,但是父親確是無意間成為最早、最牛、最久的扯鈴運動推動者,高雄市社會局長青中心封他為扯鈴薪傳大使當之無愧,即使在九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一場意外車禍走完人生前,他還在龍華國小教授扯鈴。
    父親走時八十六歲,算是高壽,桃李滿天下。但對我們家人來說仍是不捨,尤其他是意外猝逝,很像父親扯鈴表演高潮迭起如行雲流水止於所當止,不拖泥帶水,戛然而止不帶走一片雲彩,留給觀眾無限懷思。時至今日,高雄市成立了扯鈴協會團體,組織性的推廣扯鈴運動,好似傳承父親推廣扯鈴運動的精神,使扯鈴運動更深、更廣發揚光大,相信身為第一代傳播者的父親也會含笑後繼有人。

 

謹以此文獻給我敬愛的父親大人---------------田長生2008.11.23

>關於田漢(1920.6.5〜2006.3.13)
出生於中國大陸湖北省武昌市 ,幼年在私塾學習並接觸扯鈴運動,青年時期遇日本侵華戰爭,家鄉陯陷被迫離鄉從軍入伍展開半生軍旅生涯,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來台,四十五年結婚與另一半胡夏英女士胼手胝足建立家庭,育三女一子。田漢先生在軍中時即是乒乓球高手,經常參加軍中比賽奪魁。
民國七十年退伍後重拾兒時童玩-扯鈴,開始積極以單槍匹馬方式推廣扯鈴運動約二十餘年,足跡遍及南台灣,尤其獨創葫蘆,車輪、鍋蓋扯鈴引領風潮,對扯鈴運動的推廣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歷:
一、民國71年起至民國95年止,高雄市各級中小學扯鈴教練(因教學過的學校多,故不多贅載。
二、民國78年起為高雄市民俗技藝協會會員。
三、民國88年高雄市政府社會局長青中心聘任扯鈴薪傳大使。
四、民國93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授證高雄市街頭藝人。

 

田漢先生的身影令人懷念和敬仰

 

聽障扯鈴王-陳明偉

 

〔自由時報記者侯千絹/屏東報導〕幾乎全聾的高一學生陳明偉,聽不到樂聲,卻能以獨特的韻律感讓扯鈴跳舞,精湛的技巧打敗聽覺正常的選手,得獎連連;他每天至少練習4小時,準備明年參加世界性比賽,期盼有國家級教練指導,讓他扯出自己一片天。

    就讀屏東高工一年級的陳明偉是先天性聽覺障礙者,幼稚園期間發現自己聽障,即使裝了人工電子耳,但已錯失學習黃金期,造成聽與說的障礙,如今雙耳聽力分別是135與118分貝。

    陳明偉的雙親說,兒子小時候因聽損常被小孩子用石頭砸,就連學校老師都拒收,陳明偉卻不抱怨,念小三時看到學校的扯鈴社團活動開始著迷,一心想學扯鈴,卻因聽不到音樂聲被拒絕,陳明偉苦苦請託教練,才開始學扯鈴。

    由於聽障生的平衡感較差,一開始塑膠鈴到處滾動砸到腳,但他很快就抓到訣竅,誰也沒想到,短短3個月,這位聽障生竟然包辦屏東縣縣長盃個人賽的金銀獎,跌破眾人眼鏡,陳明偉的世界再也與扯鈴分不開。

    看影片自我加強 得獎紀錄一長串除了練扯鈴,他回家更會看影片自學,從縣級比賽到全國性比賽,獎項多到數不清,無法開口溝通的他,用筆寫下「全國教育觀摩盃第一名」等一長串得獎紀錄。他表示,對於自己能與正常人比賽拿冠軍感到驕傲,因此重拾自信心。屏東縣聲暉協進會說,陳明偉是協會的招牌陽光男孩。

    聽不到音樂,卻能扯出音樂般的節奏與旋律,陳明偉指出,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台下父親手勢開始表演,自然就和鈴結為一體,快樂的舞動總是能在最後一個音符結束,讓鈴同步落下完美句點。

    從單鈴開始學,至今已能同時熟練操控4個鈴,陳明偉每天至少練4小時卻一點都不覺得累,偶爾鈴還是會掉落地上,他笑笑寫下:「沒關係,我會繼續練習,朝6個鈴的目標加油!」他的短期目標是參加明年美國的雜耍比賽,父親陳瑞義說,已有北體大和北教大看中陳明偉,現階段最盼能有國家級的教練指導,讓自學為主的明偉能突破自己,爭取更好的成績。

 

12歲扯鈴高手劉汶燁

 

〔記者李立法/屏東報導〕年僅十二歲的扯鈴高手劉汶燁參加國際雜耍人協會IJA(International Jugglers Association)六十二屆大賽,為籌措前往美國比賽十多萬元旅費,賣藝賺取表演費,感動鄰里,在學校及民代合力資助下順利成行,劉汶燁不負眾望,奪得國際雜耍青少年組冠軍。

    IJA年度大賽開放世界各國雜耍高手參賽,青少年組參賽年齡為十二至十八歲,三年前,台灣扯鈴高手林韋良以十六歲拿下冠軍,三年後,來自屏東德協國小的劉汶燁,以十二歲又六個月的年齡在同一項目奪冠,成為最年輕的國際雜耍冠軍。

    德協國小校長黃雪華表示,劉汶燁贏得冠軍並非僥倖,每天訓練四小時,苦練三年不間斷,連續兩年拿下全國體健盃扯鈴賽冠軍。為突破全國賽層次,教練鄭昆明鼓勵劉汶燁挑戰今年七月十三日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舉行的IJA國際賽。

    但參賽旅費高達十多萬元,校方向屏東地檢署爭取到兩萬元緩起訴處分金,以及到監獄、看守所表演的機會,劉汶燁以他拿手的扯鈴絕活賺進一萬多元演出費。

    劉汶燁說,在預賽只拿到第二名,決賽時把比賽當成表演,心情緩和多了,五分鐘內,做出高難度的空拋及花式表演,贏得現場觀眾四度起立鼓掌叫好,拿下青少年組冠軍,非常興奮。德協國小家長會長邱永光表示,將為劉汶燁舉辦一場盛大的遊街慶祝活動

扯鈴運動之美 蔡景昌

 

扯鈴運動之美            

一、  前言

    近年來,扯鈴運動風靡全球,尤其台灣地區,在民國七十一年政府與民間社團大力推廣之下蓬勃發展[1],至世界扯鈴冠軍林韋良[2]的花式扯鈴後又掀起扯鈴熱潮。林韋良同學之所以能為台灣爭光,除了其技術純熟零失誤外,最主要在於其扯鈴技巧能搭配音樂與運動姿態,達於合一而完善之美感所致。扯鈴發展至今儼然已成為運動、音樂、舞台表演之綜合藝術。

    政府在民國77年起結合民間社團將扯鈴、踢毽、跳繩、民俗舞蹈、舞龍舞獅等民俗體運運動,分別在台北市、高雄市、台灣省、教育部成立四個「中華民國青少年民俗運動親訪團」,每年暑假甄選優秀團隊至世界各國做親善表演,一則擴展國民外交,二則宣揚中華文化,三則宣慰僑胞,皆獲得非常高的評價與成果。各國僑胞每年紛紛提出申請各團隊前往表演,之後又向僑務委員會提出要求,每年寒暑假,派全國優秀教練,前往支援學校或夏令營,指導當地華僑子弟或外國小朋友,都受到熱烈歡迎與喜愛。其中以扯鈴運動項目最受熱愛。

    由此之故,台北市由劉樂群教練單獨以扯鈴成立「舞鈴劇場」[3],曾多次在台北國際藝術表演廳演出,亦多次應邀國外表演,掀起了扯鈴世界風潮。扯鈴運動之所以如此風靡全球,除了上述表演者或透過世界性比賽、或組團於舞台展現與僑委會每年分派巡迴教師作巡迴教學外,最重要的莫過於玩過扯鈴者有一種令人莫名的迷戀,每每參與扯鈴比賽或裁判時,訪問優秀選手與教練,「為何還在玩扯鈴?」總是回答「就是喜歡,愛不釋手。」捫心自問,亦復如此。

 

二、扯鈴運動之美

    經常思索令人著迷的原因,思之愈久,上了高師大經學所,經樂教課老師的洗禮,參加了朝陽大學舉辦2009「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後,對美學有些領悟,當一日在上樂教課時,應老師同學之要求,臨時上台表演扯鈴之後,若有所悟,原來是扯鈴運動之美,深深吸引扯鈴運動愛好者的主因。然其美,美在何處?茲將分述於下:

 

1、平衡之美

   人一生由幼兒學坐學行起皆在追求平衡,運動的目的除了強身之外,其運動的過程無不是在於平衡協調能力與速度的展現而已,如體操各項目動作之翻轉、溜冰衝浪、、滑板、登山攀岩、越野單車之速度與平衡…等,而扯鈴運動之拉扯扯鈴基本,亦在使展現各種招式之中,繼續保持鈴的轉動平衡而已,失此,則無以玩扯鈴。

    扯鈴平衡之美,最簡單而明顯的就是「架」這個動作,即將鈴轉動後,平衡的架於棍上定點,架之越久平衡力越強。

高舉過頭曰「金雞上架」,或稱「抬頭望月」;

平齊於腰曰「趕鴨上架」,或稱「金雞獨立」。(如圖)

較難而美的動作,即是將單頭鈴架於手掌心上,稱為「掌心雷」。此動作必先將單頭鈴運轉快速,且將其豎起直立拋起後,用手掌心接於其上,平衡歷久不墬。

  靜態之美,站有運動美學之重要氛圍,亦是其中不可缺的部份,除了前述平衡之「架」的動作外,每一組合招式動作間,略作停頓,亮相一下,有如音樂之休止符、繪畫之留白,各給表演者、觀賞者一個空間,此空間之美,妙不可言,唯有當下深刻體會。

如圖:二ΟΟ六年,林韋良參加世界雜耍聯盟WJF(World Juggling Federation)扯鈴賽再榮獲世界冠軍。[4]

 

2、圓動之美

   扯鈴運動,即是以基本圓運動與繞轉運動構成最多,其原因是,鈴必須轉動,而以圓形之運動則順也,順則美也。

 有以鈴本身的圓運動之美:如「環遊世界」(俗稱「大輪迴」)、「雙逆迴旋」…等招式;   

    以鈴繞身體部位的圓運動之美:如繞腳、繞手、繞背…等招式;

    以鈴繞棍的圓運動之美:如疊之「蜻蜓點水」、「風火輪」、「紡棉紗」…等招式。

    以繩繞鈴的圓運動之美:如「線繞順迴旋」、「倒掛金鉤」、「大鵬展翅」…等招式。

    以鈴繞鈴的圓運動之美:如「一線雙龍」、「雙鈴迴拋」…等招式。

若能將以上各類加以組合,則變化多端,尤其雙鈴、三鈴之動作,其變化令人目不暇給,嘆為觀止矣!

 

3、彈跳之美

    雀躍之美,令人興奮,其要在於「輕巧」,扯鈴招式中,令人玩而不厭者有:

   初級之「彈跳床」:其動作雙手將線拉斜,使鈴趨於一端,然後將線拉平,使鈴彈起,但不超出30公分,落下觸線即刻彈起,如此上下起落,彈跳不斷,有一輕巧快感之美;

   進階之「套鈴」:又稱「平沙落雁」,彈起後,鈴繩套一圈或兩圈接之即又彈起,如此循環不斷,美之又美。

「八仙過海」:將線掛於脖子,而鈴雀躍跳於左右線上;

「二仙傳道」:將線下放於膝蓋,而鈴雀躍跳於左右線上;

「蜘蛛結網」:將棍線結成網狀,而鈴雀躍跳於線上。如右圖。

   另外前述之「蜻蜓點水」招式,亦彈跳美之屬。

 

4、高遠之美

   鴻鵠之志高遠,而令人嚮往,人們喜歡上山高呼,下海遠遊,無不依此。扯鈴的高拋「直上雲霄」、「鯉魚躍龍門」與雙人互拋、多人之遠拋,皆令人驚嘆叫好,亦復如是。

    多人之接龍「一線天」、多人之互拋鈴「一道彩虹」、長繩的「仙人過橋」、「炸彈開花」…等招式,其場面聲勢高遠之大,觀之令人心胸遼闊矣!

 

5協和之美

    所謂協和之美,玩扯鈴者本身手腳協調外,還須與與扯鈴之動作協調,即「物我合一」,除了講求動作之流暢外,還得配合音樂旋律與節奏,舞台環境之氣氛,如此才能達身心律之協和。 如音樂節奏輕快,則搭配輕快旋轉之招式動作;若舞台寬擴而高,則搭配高遠拋鈴

動作;如環境清閑,人物輕鬆則配靜緩平衡架鈴等動作,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參互交錯應用存乎一心矣!

 

6、旋轉之美

    旋轉是最有美感的動作,小時候製遊樂區坐旋轉木馬,跳舞時做自身之旋轉,不管是巴雷舞、國標舞、現代舞、街舞、無不以旋轉為勝,扯鈴亦是。不管是雙鈴本身的旋轉,如一線雙龍,一線三龍,讓人心怡;而人身之轉體,如拋鈴轉身、大鵬展翅加轉身,腳繞手繞旋轉的多變性、風火輪360度的迴旋,神龍後顧之連續轉身……等亦讓人陶醉;若雙鈴、三鈴加上人身之轉體,二者的旋轉搭配,更讓人驚奇而嘆為觀止。而當今風行全世界直立鈴的運轉、拋轉、旋轉的招式,玩者人不厭,愛不釋手,觀者驚嘆、鼓掌叫好。這是旋轉的魅力,迷人的地方,然亦有其「生生不息」的意涵。

 

7、齊一之美

    數大齊一便是美,亦是自然之美,如鬱金香、玫瑰花、菊花、荷花,…等花海世界,又如奧運會開幕太極表演,或如水上芭雷等,單項齊一數大之美,莫不如是。

    扯鈴的簡單動作,如運鈴,如「金雞上架」,如「拋鈴」;或複雜有難度的動作,如「大輪迴」、如「繞腳、繞手」動作之之變化,在團體展現中若能整齊劃一,其美之感人,如見花海般,賞心悅目!

 

8、驚奇之美

驚奇之美有二,一在於驚險中重生,一在於平淡中出奇,讓人驚豔。

所謂驚險中重生,即是個人在扯鈴招式動作,看將失敗,而反之救起,其起死回生,令人有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平淡中出奇的驚豔,如「姜太公釣魚」,如「竪鈴運轉」…等,那是一種創意,讓人意想不到,竟然可以如此,又竟然可以那樣。扯鈴其迷人之處,在於動作變化無端,創造無窮,有無限的可能。

9、精準之美

   精準是人類追求美的理想之一,其如求真一般,美在其中矣!

扯鈴個人動作中,如拋鈴,高而精準無誤;如勾鈴之「左右開弓」;又如「拋鈴」加側翻、滾翻,如連續之「大鵬轉」、「神龍轉身」;

雙鈴三鈴等動作之放單棍,拋三鈴,皆快而精準。

雙人或團體互拋之動作,或定點、或移動,皆能精準無失誤,是屬出神入化之美。

 

10儀態之美

    儀態之美,非在於姿勢動作而已,是屬從容之美、愉悅之美,人之身段與笑容,最易讓人產生美感。扯鈴動作,除了在技巧上追求創新與難度外,儀態美之不可忽略,世界冠軍之林韋良同學即是以此優美儀態與技術奪魁。

一個簡單而平凡的動作,若能配合音樂旋律,加上優美舞蹈與儀態,則難度增加,美感加倍,令欣賞者有怡情安適之感。

 

三、結論

    扯鈴運動,之所以令人運動者著迷而愛不釋手;令觀賞者,讚嘆而融於其境,在於扯鈴轉動那一刻起,生命力隨之啟動。生生之謂易,易者變易也,變易即是生命力的展現,變化越多,生命力越強,扯鈴動作變化無端,與其對話互動,有如轉動的精靈,時而調皮不聽話,難以馴服;有如飼養的寵物,時而柔和安順,令你擺佈。

    它無年齡限制,老少咸宜,小至幼稚園兒童,大至七八十歲老翁老婆,皆可輕易上手,玩些簡單招式。它無空間限制,屋窄玩繞,地廣玩拋;又無人數限制,可單人,可雙人,可多數人一起玩,可真「一鈴在手,其樂無窮」,亦可謂「調劑身心,美化心靈」的捕手,期望大家來玩扯鈴,自娛娛人,亦發展至國際的美感運動。

 

作者介紹:
蔡景昌曾任楠梓國小教師兼扯鈴隊教練,79〜84年指導扯鈴隊参加甄選,入選高雄市青少年民俗運動出國訪問團扯鈴教練,80〜97年獲聘僑委會委派出國巡迴教師。著作有扯鈴123 。現在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進修。


 

備註:

1、自民國71年省教育廳及台北縣政府教育局舉辦民俗研習,增加扯鈴項目起至民國74年間

止,可謂扯鈴初生段。

2、二ΟΟ五年,林韋良參加於拉斯維加斯所舉辦的世界雜耍聯盟WJF(World Juggling Federation)

 扯鈴賽,以「零失誤」、「一人三鈴」擊敗日本對手並榮獲世界冠軍。

  二ΟΟ六年,林韋良與其搭檔許庭嘉參加於波特蘭所舉辦的「IJA國際雜耍人協會第59屆大

賽」, 以零失誤及高  超的技巧榮獲不分齡團體雙人組冠軍,同時其亦青少年個人組決賽冠軍。

  二ΟΟ六年,林韋良參加世界雜耍聯盟WJF(World Juggling Federation)扯鈴賽再榮獲世界冠軍。

  二ΟΟ七年,林韋良參加世界雜耍聯盟WJF(World Juggling Federation)扯鈴賽險勝英國選手,榮

獲第 一名。

  二ΟΟ八年,世界級扯鈴高手林韋良以業餘身分參加法國明日之星雜技大賽,以自己拿手絕招「單手旋風」及「三鈴」等超級絕招擊敗世界各國職業雜技高手,獲得金獎中的第一名,更獲得

法國共和總統獎、觀眾票選第一名    等殊榮,為台灣作了一次很好的國民外交。

3、劉樂群教練原為台北市中正國小舞蹈班教師,由於一位女老師的牽引,而扯進了鈴的世界。

一開始只是在學校教小朋友玩玩扯鈴,最後竟至決定辭去教職,全心全力來培養更多更優秀的

專業表 演者,所以才誕生了今天的舞鈴劇場。當能力被看見的時候,夢想就起飛了,舞鈴把

他的創意和快樂傳播到世界各地去,同時也吸引了很多平時不看表演的家庭走進劇院來看表

演,感動了大人、也豐富了孩子們的視野及心靈。(引自:快樂的小河-【舞鈴劇場藝術總監】劉樂群先生專訪: http://www.epochtimes.com/b5/7/3/15/n1647356.htm)

4、本文有關圖片之介紹、引用,因限於版面,所以不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