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星雲大師〈福慧共修〉一文讀後心得

2025.04.14

恭賀 本會榮譽會員蔡光庭先生  參加2025年「星雲大師全集」閱讀心得寫作比賽社會組優選獎(第二名) 作
DIABOLO RESEARCH IN TAIWAN (台灣的扯鈴研究)

2025.04.14

DIABOLO RESEARCH IN TAIWAN (台灣的扯鈴研究)  May 20, 2023 轉載於IJA   Photo source: by courtesy of the Diabo
DIABOLO RESEARCH SERIAL (2)-MULTIMEDIA APPLICATIONS(多媒體應用)

2025.04.14

DIABOLO RESEARCH SERIAL (2)-MULTIMEDIA APPLICATIONS(多媒體應用)  July 25, 2023 轉載於 IJA   With the signific
EARLIEST RECORD OF DIABOLO IN THE CHINESE CLASSIC – 帝京景物略

2025.04.14

  RECORD OF DIABOLO IN THE CHINESE CLASSIC – 帝京景物略 April 26, 2023   轉載於 IJA   &nbs
高雄市114年扯鈴級段檢定大會辦法

2025.03.25

高雄市114年扯鈴級段檢定大會辦法 一、目    的:建立明確的級段目標,以循序漸進的學習提升

談楠梓國小民俗體育的發展74年~90年

談楠梓國小民俗體育的發展74年~90年

 

本校是一所位於郊區的學校,學校歷史已近九十年之久,校齡雖大,但並無老態;全校一片朝氣蓬勃,充滿生機,是莘莘學子求學讀書的好場所,本校兼具本市國小體育科研習中心,負有推廣本市國小體育科教學正常化之責任。歷年來在體育科的教學和研究,都不遺餘力。而運動風氣也廣為盛行;在以往幾任校長、和主任的領導之下,在乒乓球和田徑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尤以本校的體育科循環器材也一直聞名於全台。(....詳如附件)

 

Attachments:
FileFile size
Download this file (NTPS.pdf)NTPS.pdf502 Kb

響澈大馬天空的鈴聲-談馬來西亞的扯鈴發展

響澈大馬天空的鈴聲-談馬來西亞的扯鈴發展

 

2000年12月底,應僑務委員會邀請,到馬來西亞(大馬)擔任在第一屆全國中小學扯鈴研習營及觀摩表演的指導。本次活動由柔佛州的古來華小2校主辦。星洲日報及吉隆坡民俗體育中心協辦。參加隊伍從小學到高中共有26校,大都是華文小學和獨立中學,人數有600人,盛況空前,陣容也超過台灣類似的研習活動。此活動有兩天兩夜:白天是研習會,讓來自各州的學生交流切磋,晚上為觀摩性質的發表會,讓各校呈現自己編排的成果。

此項活動在大馬是第一次舉辦;但是從經費的募集、學員住宿、飲食的安排、研習會場、表演舞台及節目的掌控,處處可看出主辦單位的用心,以及當地華人的群策群力和對中華文化的重視和發揚。在研習會場,600個扯鈴一齊拉響(那時扯鈴兩邊的鈴目是中空的,拉起來很響),高亢的鈴聲,真的是響澈大馬的天空。看他們汗流浹背,仍頻頻詢問動作要領,學習態度令人敬佩。兩個晚上的發表會也由這600人輪流上場表演,每隊各展神通,將扯鈴舞得千變萬化;雖然表演內容幾乎都是扯鈴,但一點也沒有單調、枯燥之累。尤其第二天的發表會更是盛大,貴賓雲集,連州議員和國會議員都蒞臨觀賞。捐贈剪綵儀式隆重,充分表達對捐贈者的敬意(在大馬的華校,一點一滴皆向民間募款籌集,大馬政府是不支任何經費的,所以華校是由華人胼手胝足創辦和維護)。晚會進行中高潮迭起,一再受到觀眾熱烈的鼓勵,其中以一印度學員(馬來西亞三大族群─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將扯鈴舞得淋漓盡致,令人訝異不已?一個外族人也可以玩得這麼好!當然博得在場最多的掌聲。最後一個節目─「傳燈」:這時整個會場的燈都熄掉,音樂響起,50個閃光扯鈴一個接著一個進場,隨著音樂的節奏和隊形的變化,黑暗中只見閃光扯鈴恍如燈籠;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快忽慢,讓人目不暇給,掌聲、口哨聲、叫好聲此起彼落,欲罷不能,將會場high到最高潮,令人由衷為他們喝采和驕傲,也真高興扯鈴飄洋過海,終於在大馬開花結果。

眼前浮起:83年僑務委員會推派我到馬來西亞巡迴文化教學,在詩巫、吉隆坡、新山、怡保、巴生等地辦理教師研習,將民俗體育介紹給當地的教師,尤其扯鈴最吸引大家。其中馮亞平老師更是興趣盎然,他本身畢業於台灣師大,因此對於台灣的教育文化也甚為熟悉,立志要將扯鈴運動推展至大馬。從83年到86年之間4次到台灣,走訪各推展有績效的學校,不厭其煩的請教。來到我的住處,兩人時常秉燭長談,不知天明已至,對於扯鈴運動在大馬的前途充滿無限的憧憬。8312月,在他任教的學校─吉隆陂循人中學著手成立第一支扯鈴隊,當第一次在默迪卡球場出現時,就引起觀眾的騷動和讚嘆,陸續在巴生、怡保、麻六甲獲得響應,各校的扯鈴隊伍一支支的成立,當各地正在蓬勃發展中,可惜天妒英才,87年6月底,馮老師以35歲英年罹癌症過逝,然而臨終前,不忘囑託其兄長─馮開東教練,繼續完成此項志業,他的恩師─陳干福律師和好友─余舜基老師也毅然協助肩起此項傳承的工作,所以扯鈴運動今天才能和舞獅、華樂、二十四節令鼓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津津樂道,引以為傲的文化特色。

會場的燈又亮起,也拉回我的思緒,原來已是謝幕了,觀眾意猶未盡,掌聲持續不斷。一個扯鈴蘊涵馮氏兄弟的夢想和堅持,也代表文化的薪傳;它凝聚大馬華人的心,也維繫大馬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就像舞台兩旁的對聯:「扯響著祈望源遠流長照丹青」,「鈴聲起但願千秋萬世永不渝」。

人潮漸漸散去,「傳燈」的歌聲還在耳際迴繞著,也在我的內心激盪著……

後記:近幾年來扯鈴運動在馬來西亞蓬勃的發展,主要是馬来西亞扯鈴培訓及推廣中心的大力推動和教練鄭欽升羅鑫汶 余舜基三人的努力才能延續馮亞平老師的遺志遍及吉隆坡和雪兰莪沙巴怡保檳城等地都有扯鈴隊伍另外馮開東教練和麻六甲吳巧花老師也持續不斷將扯鈴的種子散佈於新山、新加坡和馬六甲等地。每年經由舉辦全國馮亞平纪念杯扯铃观摩赛全国绿野杯扯铃赛世界華人運動會,互相觀摩交流,不斷的提升扯鈴技術水平,使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扯鈴運動。現更在鄭欽升教練和學生們共同努力之下成立Zone D Studio 「铃域工作室 」,完成和世界接軌的任務。期待馬來西亞扯鈴能再創新的高峰。

這幾年也來到台灣參與比賽,都能榮獲佳績,這股馬來西亞旋風也給台灣帶來很大的震撼。

※2007年參加台湾体健杯扯鈴公開賽,馬來西亞巴生青年學校校友隊榮獲團體舞臺賽第一名。
※2009年參加超級盃扯鈴大賽,馬來西亞巴生青年學校校友隊榮獲公開4 人超级组第一名、公開個人超级组:姚鹏豪冠軍,林伟政亞軍,叶丰汐季軍
 
※2009年參加高雄城市盃扯鈴表演競賽,馬來西亞 亚平舞铃隊榮獲社會組第一名。
青少年女  亞平舞鈴 吕恩瑜 第2名,林国立第3名
青少年男  亞平舞鈴 周勇智 第1名
社會女    亞平舞鈴 苏回冰 第2名,林贝纹 第3名
社會男    亞平舞鈴 姚恒宇 第2名 ,李杨庆 第5名 ,张壮铨 第6名
※2012年參加高雄城市盃扯鈴表演競賽,馬來西亞 青年校友扯铃队隊榮獲青年組第一名。
社會男個人賽:姚膨豪第2名、叶丰汐第3名、林伟政第5名  
社會男雙人賽:林青润-何书庆第3名
青少年男個人賽:何书亿 第3名、蔡锦伟 第6名
※2014年參加高雄城市盃扯鈴運動大賽
少年B男   鈴的精髓     叶家堡 第1名
青少年女  青年校友隊 何慧誼 第1名、鈴的精髓 庄芷嘉 第3名 
青少年男  青年校友隊 呂昌航 第2名
社會男    青年校友隊  何書億 第5名
社會女    鈴的精髓     杨子眉 第3名
培鈴類    鈴的精髓     叶家畯 第1名
表演類    鈴的精髓    第1名                                             
本文由楊政宗寫於2000/9、2013.2015補述

 

 

扯鈴發展

扯鈴發展

     空竹,又被稱為空鐘、空箏、扯鈴、中國搖搖,為一種中國傳統玩具,用一根兩端有把手的繩抖動一個底面圓形、側面雙凹的木質物體轉動或拋起,具有很強觀賞性,可以強身健體。傳統的中國空竹有挖哨,隨著旋轉速度加快會發出聲音;而歐美所使用的空竹一般以較軟的塑膠材質製成,沒有哨,不會因為發聲而消耗能量。某些歐美製的空竹中心還有軸承系統,能夠讓轉速維持更久。


十八世紀時,空竹隨著歐洲外交使節流傳到法國,很快地受到廣泛歡迎,如今空竹已經遍及界各地,同時每年例行舉辦的世界大賽中也有空竹的項目。

台灣扯鈴國際化發展的挑戰

台灣扯鈴國際化發展的挑戰

 

作者介紹:

蔡光庭是高雄市扯鈴協會會員,澳洲坎培拉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曾任職明道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熱愛扯鈴運動,曾於1998年受邀於第十四屆夏威夷國際雜技節慶中表演及教學。本文發表於「2005年國際華人民俗體育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内文:
在我國傳統民俗雜技裡,「耍、變、練」向來為三大主流表演項目,而它們指的分別是耍罈子、變戲法以及練扯鈴。因此,扯鈴在傳統雜技中可說「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代表性由此可見一斑。本文欲就澳洲、中國、台灣三地的扯鈴發展狀況做一分析、比較,並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情,討論我國扯鈴邁向國際化發展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末來可行的方向。

一、澳洲:在扯鈴動作、技術的發展上大抵是跟著英國走的,這由當地雜技用品專賣店的扯鈴教學書籍、錄影帶幾乎全來自英國可得知。值得注意的是:澳洲、美洲、歐洲用的都是橡皮扯鈴,它是由一根金屬短軸串連左右兩個橡皮製的半圓而構成,重量比同體積的中式塑鋼扯鈴平均約重三十到五十公克左右,因此重心較穩,對初學者而言較易上手,易獲得成就感,同時非常利於「一線雙鈴」(即一條線上同時有兩個扯鈴在做圓周繞轉)在進階動作上的發揮和創新。

不過,事有一體兩面。西式扯鈴重量上的優勢在做「離線動作」(即一手放掉棍子,使線和鈴在空中完全分開,再藉由棍子本身重量所產生的離心力將線套回鈴軸上)時卻成了最大的致命傷。中式塑鋼扯鈴在雙鈴動作的發揮上因重量較輕而受限,但這項劣勢卻在難度更高的離線動作上因其輕巧靈活而十足地佔盡優勢、扳回面子。困難度高同時意味著掉鈴的失誤率也高,如何精確地拿捏鈴和線在空中分開、結合時那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時間差,的確得靠平日紮實的訓練才辦得到。離線動作是目前扯鈴技術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國際比賽場上除台灣外,無其他國家能做出的加分動作。東西方扯鈴在構造上的差異和特色,也使得動作的發揮上產生不同的優勢和劣勢,進而發展出不同的專長動作和表演風格。

在澳洲唯一定期舉辦的雜技盛會只有每年一次的「塔斯馬尼亞馬戲節慶」,此外並無定期性的國際雜技比賽。倒是在雪梨歌劇院、圓環碼頭一帶,每到週末假日就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街頭表演者在此演出,而該地區也成了雜技交流的大本營,其中扯鈴表演者多半以來自英、法為多。澳洲在扯鈴的基本功上面沒中國和台灣來得紮實、俐落,但在想像力、創意方面卻很豐富。有不少在台灣被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動作程序,在澳洲有時卻會被只碰扯鈴不過兩星期的人突發奇想地質疑:如果把動作的先後順序倒過來做會如何?這種「反向思考」甚至「多面向思考」的能力是不容小看的。

二、中國:中共文化部於1950年成立了第一個國有雜技團-中華雜技團(即現今中國雜技團的前身),而1981年第一份專門介紹中國雜技的期刊「雜技與魔術」創刊。這兩件事不僅在中國雜技發史上具有指標性意義,同時也帶動了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在雜技的歷史、理論、美學等面向上,做較深入而有系統的研究,這也將民俗雜技的地位提升到了另一層次。

此外,在中國定期舉行的國際性雜技賽有二,分別是吳橋以及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而全國性比賽則有四年一次的全國雜技賽以及全國青少年雜技賽(前身為新苗杯雜技賽)。中國扯鈴歷年來在國際比賽中,從1956年波蘭華沙的第一屆國際雜技大會演中,由王葵英等人所榮獲的銀質獎,一直到最近2005年中國雜技團以《花旦-空竹》獲得法國第二十六屆雜技節明日組(成人組)金獎的這近五十年期間,前後共獲獎十四次。而台灣扯鈴在海外參賽的獲獎記錄,似乎只有1997年澳洲雪梨的扯鈴全國賽首獎, 2004年第六屆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中由卓家宏拿下的銅質獎,以及2005年由林韋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世界雜技聯盟大賽中拿下的扯鈴競賽金牌(註:本文統計資料至2005年爲止)。

不過,中國的扯鈴發展是呈兩極化的。換句話說,雜技團裡的扯鈴成員技術的確頂尖,她們在轉身、翻滾、拋接時的完美時間差以及精確度,的確都令人嘆為觀止。「台上五分鐘,台下十年功」用來形容大陸隊的技術,似乎不算溢美之辭。不過,大多數的一般民眾卻是連扯鈴都沒摸過,這跟扯鈴在台灣的校園、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普及性相較,有著天壤之別。筆者多位來自中國的朋友均表示,現今在中國即使逢年過節也難得見到有人把玩「空竹」(扯鈴別名,在中國仍沿用此名)。由此可知,扯鈴在中國的發展是走菁英取向的,而非朝普及化方向發展的。似乎一直要到了北京申辦奧運成功之後,「空竹」才又重新被重視,被視爲是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的預備表演節目之一。據北京娛樂信報2005年8月28日的一則報導指出,大陸的空竹在2005年正式申報為北京市級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台灣:官方在民俗體育上的推廣始自1975年,先由教育廳試辦跳繩、踢毽、放風箏三個項目。之後,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於1983年成立,才正式將扯鈴列入全國性比賽項目。國內扯鈴的推廣主要是紮根在中、小學的校園裡,其普及性和成果是國人有目共睹的。筆者在此只以精益求精的心情,提出國內目前在扯鈴教學和推廣上已碰到幾個難題,以及可行的因應之道和末來發展方向。

主要難題有三:
(一)速食文化的衝擊:扯鈴屬於障礙性運動,在達到某一程度後必須有人從旁指導,個人較難由純粹觀摩錄影帶而進入高階動作。對初學者而言,扯鈴無法令人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獲得成就感。在一切講求速成、迅速獲得滿足的時代,無可否認地,電腦網路、遊戲對e世代的吸引力是比必須按部就班學習的扯鈴來得大些。如何在扯鈴的教學上寓教於樂,使其趣味化、遊戲化但又不失訓練水平,這兩者間的平衡點有時的確不易拿捏。

(二)閉門造車的偏執:筆者十數年前於高中時代曾欲求教於高雄市某國中扯鈴隊,但遭該隊指導老師及隊長拒絕,其原因在於國內每年都有民俗體育訪問團的出國選拔賽,因此扯鈴技術不外傳。事實上以今日如此尖端的高科技錄放影設備,在飛梭(慢動作可重覆放映)、定格的解析下,過去較為複雜的高難度動作,如今都一一以分解動作呈現在畫面上,幾乎毫無祕密可言了。以技術交流取代閉門造車,對於扯鈴技術上的創新應有很大的幫助。

(三)獎勵辦法的缺失:具有民俗體育專長的學生在聯考加分辦法上,大抵是跟著一般體育專長考生加分辦法走的,因此在加分資格的認定上,只有全國國中、高中組(之下再分男女兩組)個人單項比賽冠軍,才享有聯考時總分加百分之十的獎勵。以往官方有參與的全國性民俗體育競賽只有中正杯民俗體育競賽(分個人、雙人、團體賽),而教育部的各縣市民俗體育團隊出國選拔是區域性而非全國性比賽,因此成績不具加分資格。現今全運會(全民運動大會) 的民俗體育競賽在年齡上已不分組,即國小、 國中、高中、社會組全部合併,一起比賽。這項改變使得原本就在耗時、秏神、秏體力訓練下的民俗體育專長考生,在聯考、升學上必須比一般考生更加辛苦。

在未來發展和邁向國際化方面,有三個方向可以努力:

(一)完善制度的建立:擬定可行的民俗體育甄試入學方案,以避免國中、國小扯鈴隊因舊有隊員畢業,而形成每隔兩、三年又得從頭教起的無奈。如此,一些高級動作才可能有延續性的指導和發展。此外,全運會的民俗體育競賽項目應採分組制,這樣對於具有此類專長的考生而言,應會有積極的獎勵意義。再者,可建立一套類似跆拳、劍道般的民俗體育組織章程和升級檢定制度,並選派選手參加國際性比賽,同時試辦國際性的觀摩、邀請賽。

(二)種子師資的培養:台灣扯鈴在邁向國際舞台時,首先無可避免地會遇到語言上的障礙。不少民俗體育訪問團在海外演出時所發的節目單上,提及扯鈴(diabolo)時仍出現過pulling bell 的錯誤譯名,也曾出現把扯鈴用的線(string)、跳繩用的繩(rope)及縫衣服用的線(thread)三者混用的情形。「會外文的不懂扯鈴,會扯鈴的不懂外文」是目前有待努力的地方。未來可將民俗體育的教學、研究納入大學體育系的選修課程中,並在大專院校內推動民俗體育社團的成立,以培養兼具技術、外語能力的種子師資。

(三)群策群力的研究:未來或許能有更多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人,為扯鈴做整合性、有系統的資料整理和研究。譬如以大學為例,其中國術系、舞蹈系和音樂系可研究扯鈴在武術、舞蹈動作與配樂上的搭配;商學系則研究如何降低扯鈴的生產、行銷成本,以及國內外扯鈴消費族群的人口特質;大傳系、廣告系則研究如何製作可充分發揮扯鈴特質的電子、平面媒體廣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灣扯鈴應能在既有的基礎和優勢上精益求精,同時吸取澳洲扯鈴豐富的想像、創造力和流暢、多樣的雙鈴動作,並學習中國在雜技研究上的投入和精確紮實的扯鈴基本功。如此一來,就必定能在扯鈴的國際交流、發展史上,寫下屬於我們台灣的一頁。